“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半调侃半自嘲的网络热句,道出了多少中老年朋友的日常。而今步入立秋,昼夜温差逐渐明显,湿热渐退、凉意渐起,正是“外凉内虚”的时节。街头巷尾,常听人说:“最近总觉得头昏眼花、心慌气短、乏力没劲,是不是该补补了?”
补?怎么补?喝点鸡汤、吃些阿胶、煲个当归炖乌鸡?可有些人越补越虚,补了几年,脸色依旧蜡黄、舌淡苔白、心悸失眠。这种“补了没效果”的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一个中医大误区——气血两虚,不在一味滋养,而在固本培元。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听听千年前的“药王”孙思邈怎么说,看看气血两虚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人老是“补错了”,以及那传说中的“固本培元秘方”,究竟是何方神圣。
很多人一听“气血两虚”,第一反应就是“我得补血、补气”。于是阿胶来了、黄芪来了、红枣桂圆蜂蜜水统统安排。可惜,补得再多,不对症,等于白用。
气血两虚,并不是“缺油少水”那么简单,而是“发动机和油箱都出了毛病”。从中医来看,气为阳、血为阴,气血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虚者,动力不足,推动无力;血虚者,濡养乏力,滋润无源。气虚不能生血,血虚不能载气,一虚带百病,越补越乱套。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讲:“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意思是,虚症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补哪儿算哪儿,要从根本入手,找到“母问题”。气血两虚,根在“脾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生气。脾肾一虚,气血生化无源,再多的补品也只是“虚胖”。
我有位老朋友张大爷,60多岁,退休后开始注重养生,天天泡枸杞、喝黄芪水、吃铁皮石斛,外加阿胶糕一口一块。可半年下来,还是面色萎黄、两腿发软、夜尿频、白天乏力。来我这儿一看,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一派典型的“气血两虚夹脾肾亏虚”证型。
我给张大爷开的不是补气补血方,而是“固本培元汤”。这方,源自孙思邈真传,经过现代临床验证,效果稳、起效快,温补而不燥,滋养而不腻。
方中主药有:
黄芪:甘温,归脾肺经,补气固表,升阳举陷;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山药:健脾养胃,益肺补肾;
熟地黄: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茯苓:健脾安神,渗湿利水;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缓急。
此方重在“固本”二字——健脾养肾、调气养血,打通气血生化之源,才能真正补到点子上。用药三周,张大爷精神气色明显改善,不再动不动就犯困、懒得动弹了。
说到这里,咱们得聊聊地域差异对气血的影响,那可是中医“因地制宜”的经典体现。
比如岭南一带,湿热为主,体质多偏于痰湿、气虚,血虚则不明显;而北方干燥地区,寒燥伤阴,易导致气血双亏、阴阳两虚,尤以老年人为甚。
同样一个秘方,到了南方要加点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到了北方则需配伍滋阴润燥的麦冬沙参。这就是中医讲的“地气有异,药性须调”。
再说节气,立秋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调养脾肾的大好时机。俗话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但其实秋季也是“培元固本”的黄金期,因为此时人体由动转静,补而不腻,调而不燥,最容易收效。
除了用药,平日的调养也尤为关键。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补者,调心也。
现在很多人焦虑、失眠、心情烦躁,这些都耗气伤血。尤其是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变化,心理落差大,情志不畅,内伤气机,久之成虚。
所以我常劝老年朋友,“养生先养心”。早晚散步、听听京剧、练练太极、晒晒太阳,都是极好的补法。
饮食上宜温软易消化,忌食寒凉油腻。不少人喜欢喝冰饮,尤其在南方,酷热天气一到,冷饮冰啤轮番上阵,结果脾阳一伤,气血难生,虚上加虚。此时可饮“红枣桂圆枸杞茶”,温补又养心,四季皆宜。
说到“固本培元”,不能不提孙思邈的养生理念。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上医治未病”,真正的高明医生,是在疾病未发生时就预防、调理。
他还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即饮食调养是防病、治病、养生的根本。这与当代营养学中提出的“功能饮食”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孙思邈还重视“动静结合、情志调和”,他每日晨起必行气导引,夜卧前静坐冥思,养神而固精。现代研究也证实,适度运动与心理放松能显著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有位来自四川的老太太,长期生活在湿润的盆地气候中,常年胃口不好、四肢无力、头晕乏力,吃啥都不补。家人带她来时,她穿得很厚,还说手脚冰凉。我一看,典型的“脾肾阳虚、气血两虚”。
我给她开了“固本培元汤”加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又教她做“健脾操”,每天早晚拍打足三里、关元穴,配合艾灸命门、气海。一个疗程下来,老太太气色红润,冬天也不怕冷了。
医者常言:“虚者不可补之急,补之急则邪反聚。”气血两虚者,若不辨体质、乱补一通,非但无益,反而加重病情。
所以中老年朋友们,别急着补,要先辨清虚实、寒热、阴阳、气血。真正的“补”,是从根本调起,是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因人施治,是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总结一句话:气血两虚别乱补,补错了是“给油加错车”,还不如好好修发动机。
补之前,先问“本”如何,脾肾是否强健?若本虚,先固之,气血自生;如本实,再行滋养,事半功倍。
温馨提醒:本文所述方剂及调养方法仅供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抓药或盲目进补,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李志勇,王琳.中医体质与慢病管理的探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10):2112-2116.
[2]陈明,宋彦.从《黄帝内经》看脾胃与情志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3):352-355.
华亿配资-全国前三配资-按月配资开户-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