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说异
作者/柯梦笔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5)
介绍:柯梦笔,男,1945年11月出生,湖北大冶人,汉族,中医科主任。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名中医候选人。出身中医世家。197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1978年考入江苏省首届中医内科医师提高班,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发表文章40余篇。
口苦首载于《内经》。
如“口苦者,病名如何?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痹,……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这些记载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命名为“胆瘅”,而且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机,为口苦病证的诊治奠定了基础。
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无论时邪热病还是内伤杂症,在论及口苦时咸从热治。时至今日之中医教材对口苦的论述亦皆从热治。然口苦一症并非尽皆主热。
据余临证所见,在时邪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且口苦不作主症,热清则苦味自除,但在内伤杂症中,口苦有主寒者,两者之别须从口苦本症及舌苔与全身症状来辨之。
口苦主热者,口苦且干,渴欲饮水,饮之为快;或口苦,舌上有麻辣感;或口苦,口中伴有臭秽。其苔多见深黄或老黄或黄而干燥或黄腻,舌质偏红或红绛。
口苦主寒者,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印。
口苦主热主寒之机理,笔者以为前者系实热或湿热(痰热)之邪侵淫脏腑,内扰肝胆以致肝热胆泄所致,常见于多种急性炎症、感染、发热病证。后者属中焦虚寒,湿痰浊邪壅滞,肝木乘脾,胆气上溢而成,时见于消化功能紊乱和多种慢性疾病之中。
笔者曾诊治一女性患者,病起操持劳心,思虑伤脾,复加饥饱失常,劳逸失度,病始则尚能支持,继则渐觉胸脘痞闷,纳谷减少,形寒畏冷,口中微苦。
越半载,病情日重,形体不支,卧床不起。就诊时适逢春季,天气温和,患者仍衣著冬服还嫌不能御寒。
自诉近两月来口苦发涩日渐加重,晨起尤甚,且吐痰涎,每日约2杯之多。有时虽感口渴,但不思饮水,其面色晦滞,大便溏薄,日行数次。便前腹痛肠鸣,解后则缓。苔白腻而滑,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综观症情,系由中焦虚寒,痰湿内盛,肝木乘脾,清阳被遏使然。方投附子理中汤合平胃、痛泻诸方温运中阳,蠲除痰湿,扶土抑木。
服药月余,诸证如释,饮食复常。在用药过程中随着病情的改善,口中苦涩由重转轻,最终消除。
由是观之,口苦一症在内伤杂病中有主热主寒之两重性,临证应当仔细审辨,不可一见口苦即投苦寒,戕伐正气,贻误病情。
华亿配资-全国前三配资-按月配资开户-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