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场文艺汇演后台发生了一件奇事:本该“众星捧月”的领导们,竟然为一位演员让座,还开起了玩笑:“主席还站着,我们怎么能坐?”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杨尚昆。而那位让领导们刮目相看的“主席”,不过是特型演员古月。有人或许要问了,什么演员能让国家领导人如此看重?这背后到底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古月的人生大戏——一代影人,如何一步步成为毛主席“不二人选”。
要说古月扮演毛主席像,究竟有多像?有人说正面看像,背面看像,甚至连侧身抽烟瞥人的神态都能唬住行家。可有人却不服气:“再像也是假,不怕把毛主席演成了模仿秀?”更有人嘀咕:“这不等于拿老百姓的敬畏开玩笑?”争议声此起彼伏,可偏偏在正式场合,一众中央领导——江泽民、杨尚昆、李鹏都现场捧场,古月还能被夹在领导中间合影。这到底是巧合还是精心安排?到底是敬意还是调侃?再说了,千挑万选,要找像毛主席的难道只靠外表?这背后的门道,真没这么简单。有人认为这是对历史的致敬,有人却怕造成误读,扮演者会不会“入戏太深”?
表面的热闹和争议下,到底有多少无声比拼,多少暗流涌动?中央大员亲自把关,几百份照片隔空较量,到底凭啥最后钦定古月?更有趣的是,古月自己的内心可没这么得意,反而紧张万分。戏台上风光无限,脱了戏服,他是不是就成了“普通人”?这些问号,暂时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追溯古月成名路,其实一波三折。要不是生在战乱年代,他可能根本不会接触文艺。他1937年生在广西,刚一睁眼,抗战的硝烟就灌进了生命。父母双双战死,和姐姐失去了依靠,是一双“苦孩子”。孤儿院的日子远不如现在的福利院,缺吃少穿,挨冻受打,跟很多旧社会的小孩一样,活着本身就是胜利。
解放后,古月姐弟俩被南下部队带走了。姐姐长得清秀,进了文工团,古月就跟着进团跑腿打杂。别看只是端茶倒水,人家爱画爱写,还写得一手好诗。关键是,他签的笔名就叫“古月”——拆开,就是“胡”。领导们一看小伙有劲头,调进了文化部。
时间一晃到了70年代末,正是全国挑选“特型演员”(也叫“最像人物演员”)的关键时刻。胡可这个大编剧特意跑到昆明,开门见山说“像毛主席的演员你最合适”。古月心里打鼓,毕竟从没演过戏:家里都担心他会不会丢人。可组织需要,军人没有不服从的。好在最后一张定妆照直接“出圈”,连领导都认不出来,这才真正把古月推上了特殊的历史舞台。
这话我们说得轻巧,当时每一关都如临大敌。全国、全军二十多个候选人,叶剑英亲自放大镜比对,姿态、神情、眼神、走路、说话,每一项都含着历史的重量。选中古月那一刻,也许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如释重负后的自省:这份“身份”,不是谁都扛得住。
刚成“影坛毛主席”,表面风光,古月背后的压力外人难以感受。大家以为他“光宗耀祖”,其实每一次演出前如临大敌。制片厂里,他根本没正经演过戏,导演一句“动作太僵硬”,让他在现场差点抬不起头。第一次正式拍西安事变,镜头一开,古月就是找不到状态:不是看错机位,就是忘词。导演憋了半天还是忍不住冲他发火:“这张脸怎么就长在你脸上了!”
外面的人、大领导的肯定,转眼成了巨大的压力。支持者觉得他上进,黑粉却说“脸像没啥了不起,灵魂像不更重要吗?”自己本来也想退一步,可身份已定,责任得担。姐姐成了他最大后盾——“演毛主席是光荣的,没信心就永远演不好大无畏!”话说得直白,可打在骨子里。如果说之前是被托起来的高光时刻,那么此刻就是不得不背负的重任——一步也退不得。
转折出现得比预期更早。古月并没有被失败压垮,反而把导演骂他那股劲变成了逆袭的动力。他开始自学表演,偷着看别人怎么演,琢磨每一个细节。光是毛主席的照片就收集了六百多张,贴满房间墙壁,每天浸泡其中。别人学外形,他连湖南口音都一字一句模仿,怕装不像,还跑到韶山拜过“口语师傅”。说到吃辣椒、学抽烟,为融入角色,愣是让自己成了老烟枪和“辣王”!
1980年,第一部电影《西安事变》上映,古月终于等到了观众的认可。影迷说他不光“像极了”,更难得的是“人味十足”。此刻,争议也来了个大反转——不止观众服了,连毛主席亲属李讷见到他,都忍不住落泪。李讷一见面眼神恍惚,临别时居然紧紧抱住他痛哭。现场所有人都看呆了,这样的演技,简直给了所有质疑最硬核的回应——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化身”。
电影一部接一部,古月只演毛主席,从不接其他角色。很多导演追着他让转型,他一句话挡了回去:“这一生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演好毛主席。”别人笑他“戏路窄”,可他把这当信仰。正是这股执拗劲儿,让古月成为了全国观众心中的“特型毛主席”。
但在热烈掌声和无数鲜花的背后,并非一切坦途如画。外面的世界变了,广告、商业片、低俗炒作层出不穷,许多特型演员纷纷“下场”搞钱。有商家找古月拍广告,有人甚至劝他:“这影响力稀缺,用来赚点钱怎么了?”但古月死活不接:“伟人不能做生意。”
表面上,戏越演越成功,背地里却难保没有新担忧。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自我考验:“这次还能不能演得更生动?观众还能不能认可?”再加上身体每况愈下,年岁增长,健康隐忧越来越重。他想“演满一百次毛主席”,可身体到底不是铁做的。一次次被问“能不能突破自己”,自己却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更难的是,随着时代变化,关于伟人形象的讨论变多,舆论一边倒是不现实。有人说他“固步自封”,有人说“特型演员让观众产生错觉”,甚至有人批评“模仿再好也只是模仿”。和解遥遥无期,古月夹在巨大的期望和质疑之中,心境可想而知。
要说古月,外形像毛主席、性格也有点较真,凡事都争个彻底。可有人真心觉得他“脸皮厚”,怎么看都在“沾光”。你说他是伟人特型,他却把自己装得特别谦虚。演十年二十年,高低贵贱都学得还行,烟也抽、辣也吃,湖南话一套一套的,还不接广告,难不成真想成半个毛主席?
真要对比下,干一辈子只演一个人,何尝不是艺术上的懒惰?别人演员转型都叫“突破自我”,他死守一个角色,是不是就是画地为牢、认死理?什么信仰、坚守,其实还不是不敢试别的!他每次说得自信,台下还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人夸他独一份,其实反过来看,这不也是给观众和自己套了条铁链?
要不是叶帅赏识,说不定到现在都没人认识。你说一抬手一回头都是主席的味道,可如果不用这张脸,难保不会泯然众人。大家口里叫古月,骨子里还不是认准了毛主席?演个角色而已,何苦这么投入到底,不怕“入戏太深”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你怎么看“特型演员只演一个人”的现象?有人说这是敬业,是信仰;有人却觉得这是抱定了铁饭碗、拒绝成长。按理说,每个人都想多点可能性,但古月为什么偏偏只认准毛主席?你觉得是信仰的力量,还是时代推着他走?如果换做是你,在责任与自我之间,会怎么选?欢迎你留下犀利看法,说说你的观点——“专一”和“多元”,你支持哪一方?
华亿配资-全国前三配资-按月配资开户-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