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清楚,超级大国能够崛起并长期保持其霸主地位,主要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参战,最终在战后“摘桃”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如果没有这些世界级的战争,北美和南美的差距可能不会太大,毕竟它们和今天的南美一样,都是欧亚大陆这个旧世界岛的资源供应者,依赖农业和矿产输送生存而已。超级大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正是在每一次全球战争中,它总是最后才参战,而在战前,它向交战双方大量销售军火和物资,趁机从战争中获得丰厚的利益,壮大了自身的实力,等到两边互相消耗殆尽,才出手介入,成为关键的胜利砝码,帮助最终的胜利者脱颖而出。这一过程让超级大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别获得了战胜方的巨大红利。可是,为什么到了今天,超级大国仍在为冲突中的各方提供大量武器和战争资源支持,却没有再像两次大战时那样获得相应的回报呢?
有的人可能会这么解释:在两次世界大战时,超级大国通过大规模出售战争物资赚取了巨额财富,而现在,它们所提供的援助几乎没有任何回报,完全成了“白给”的状态,因此,显然效果与当时差远了。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完全成立。如果我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超级大国大量出售战争物资是一个可行的盈利方式,那二战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二战确实延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路子,继续通过卖武器和物资获利,但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尤其是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超级大国开始实施租借法案。此时,大量的战斗武器和资源不再是单纯的买卖,而是半赠半卖的形式。当战争接近尾声时,超级大国对英苏等国的支持可谓倾尽全力,远远超出了今天所谓“援助”规模的千亿级别。而这些国家在战后,实际上仅象征性地支付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费用。也就是说,很多通过租借法案输送的战争物资,实际上大多数都相当于“白送”。超级大国内部对此几乎没有异议,反而大多是乐见其成。
展开剩余58%然而,当今的援助,却明显不同。如今,超级大国所提供的战争支持,虽也是以租借的名义进行,但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国内便已经出现了大量反对声音,甚至有评论指出,这种白送资源的行为最多只能坚持到六月,也就是说最多再三个月,局势就会发生变化。而二战时期,租借法案执行了三年多,而且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局面和当年的情况差距如此之大呢?本质的差异并不在于对方是否会按时偿还战争物资。大家都知道,租借本就不期待真正的“还款”,即使有所谓的战后偿还计划,那也是象征性的。超级大国真正期待的,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起无可比拟的道德威望和国际声望。而二战后,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开启了接近80年的国运辉煌,这才是它最大的实际收益。然而,今天的超级大国所获得的声望,远不及当年的高峰,甚至被批评为在战争中不断火上浇油,谋取自身私利,结果只会加剧对外的矛盾与不满,国内也日益动荡不安。
这就是同样是战争租借,二战时期的效果显然比现在要强得多。问题的核心,在于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的性质和背景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超级大国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超级大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而且二战前刚刚经历过大萧条,生产力相对不足。战争带来的大规模动员,迅速将经济从萧条中复苏,生产恢复到了全速状态。相对来说,这些援助所带来的损失,和通过复工带来的收益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然而,今天的超级大国已不再是那个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长期去工业化已经导致其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许多基本物资的生产都捉襟见肘,炮弹都生产不上,更不用提其他装备了。面对这种现实,原本并不需要大规模援助的情况下,突然间进行“租借”,外界也没有人能掩盖它的“底细”——现在的超级大国,甚至面临财政逐渐吃紧的局面。用今天的“租借”做法,最终让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被掏空,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的租借法案对国家经济是雪中送炭,而今天的援助,早已成了饮鸩止渴,后果却难以预料。
发布于:天津市华亿配资-全国前三配资-按月配资开户-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